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工作动态
回应社会期待 推动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再上新台阶

  

    预算公开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打造“阳光财政”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政府预决算公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每一笔钱都要花在明处、用出实效。为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财政部和中央部门把预算公开作为今年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建设透明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目标,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努力为地方预算公开作表率、树标杆,取得明显成效。共有105个部门(单位,下同)在47日向社会公开预算,公开工作实现一个“提前”,三个“首次”,呈现四个新亮点:一是公开时间比去年提前8天。二是公开部门又增加3个,最高人民法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社会主义学院首次向社会公开预算。三是教育、科技、环保等10个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10个重点项目的文本和绩效目标。四是除在部门门户网站公开外,首次在财政部门户网站建立的专门平台、中国政府网设置的专门栏目集中公开。

  一、健全机制,扎实做好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基础工作

  一是制发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工作方案和规范。明确部门预算公开的时间、范围、内容、方式、程序及职责分工、保密处理、保障措施等事项。二是组织编制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模板。以落实工作方案和规范为出发点、落脚点,组织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按规范编制部门预算公开模板,督促中央部门按模板编写要公开的预算文本三是实行预算批复与预算公开联动。提前研究制定预算批复方案、做好基础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通过预算草案后抓紧批复预算,324完成全部批复工作,批复时间比上年提前一周左右,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早落地早见效、促进提前公开预算打基础四是明确和落实责任。按照事前制定计划、事中加强督促、事后反馈结果的要求,建立部门预算公开联系人制度,依托联系人跟踪部门预算公开全过程,确保各项具体工作按要求、按时间节点展开,并落到实处。

  二、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中央部门预算透明度

  集中展示中央部门预算,方便查阅和监督。按照“搭建一个平台、展示全部预算、补齐工作短板、实施有效监督”的原则,在保持原公开渠道的基础上,整合公开资源,在财政部门户网站建立“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将中央部门、财政部有关司局在网上分散公开的中央部门预决算、中央政府预决算等预算信息,纳入统一平台、集中展示,有效解决以前公开渠道多、内容分散、查找较为困难的问题。同时在平台公开预算管理法规、预算收支政策、预算编制依据、政策解读等,方便人民群众快捷查阅和更好监督。

  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公开10个重点项目。为增强部门预算透明度、加大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度,在去年公开8张报表以及机关运行经费、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等重要事项说明,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教育、科技、环保等10个重要民生部门的10个重点项目列入《中央部门预算草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后随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包括立项依据、实施主体、实施方案、实施周期、年度预算安排等情况。

  公开重点项目绩效目标,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推动教育、科技、环保10个部门公开10个重点项目预算情况时同步公开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包括:项目年度绩效目标,量化的绩效指标,如产出的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等效益指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公开重点项目绩效目标,标志着中央财政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上又迈出重要一步,不仅有利于强化部门责任意识、督促资金使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中央政策落实“不跑偏、不走样”,也有利于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更好地反映部门履职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宣传引导,促进公开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涉及面广、时效性强、人民群众关注度高。为切实把这项事关“党心民心”的工作组织好、实施好、宣传好,财政部认真制定新闻宣传方案、准备宣传材料,督促中央部门做好解读回应预案、及时解疑释惑。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北京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二十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和解读,新浪网、搜狐网、网易、凤凰网、腾讯网等主要门户网站在首页重要位置发布了相关报道。总体上看,新闻媒体评价积极,专家学者解读中肯,网络评论正面,人民群众满意度较高。

  下一步,财政部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切,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工作,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扩大公开重点项目的部门范围,增加公开的重点项目数量。在此基础上,改进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结构,丰富公开内容,提升平台发布预算信息、解读政策、回应关切、引导舆论的能力,逐步将平台打造成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发布中央政府和部门预决算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平台成为社会公众集中获取预决算信息的第一来源、监督财政工作的重要渠道。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网管信箱:mofzwgk@163.com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